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一段有趣的歷史

科學家發現在數百萬年前,澳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一樣都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大型動物,然而數百萬年後的今天,非洲大陸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大型動物,而澳洲大陸上卻幾乎沒有大型動物。一開始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是因為氣候的原因導致澳洲大陸上的大型動物滅絕,後來各種證據顯示其原因是人類祖先的狩獵行為導致澳洲大陸的大型動物在短時間內滅絕。

科學家也發現人類的祖先首先居住在非洲大陸,後來有一部分移居到澳洲大陸。有趣的是為什麼人類祖先不把非洲大陸的大型生物滅絕,而移居到澳洲大陸之後就在短時間內把當地的大型動物殺光?答案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 - 進化。人類的祖先並非一開始就掌握熟練的狩獵技能和合適的狩獵工具,他們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逐漸提高其狩獵技能和工具製作工藝。在這段很長的時間裡,獵物們(即那些大型動物)也在逐漸進化,它們的進化使得人類祖先即使提高了狩獵水平也難以百分之百狩獵成功,也因此許多大型動物因此得以生存,不致滅絕。當人類祖先後來移居到澳洲大陸時,他們已經掌握了熟練的狩獵技能以及合適的狩獵工具,而澳洲大陸上的大型動物卻從未見識過人類狩獵,它們沒有任何進化的機會,所以被獵殺至滅絕是理所當然的。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聖誕禮物 - 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創造奇蹟?

在我看來,最終能夠創造奇蹟的企業具備以下三大特點中的至少一點:

1. 遇上(或者創造)某種新趨勢。

2. 致力於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某些經營上的因素。

3. 有辦法把既得利潤轉化為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或者所謂的護城河)。

具備以上兩點或者三點全部具備的上市企業必然是明星股,若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把這三大特點列為篩選標準,將很可能發現未來的明星股。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分享一些避開老千股的經驗

要避開老千股可以有很多方法,不過對於缺乏時間以及缺乏財務經驗的散戶來說可選擇的方法其實不多。這裡分享三條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效且容易執行的準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盡量挑選經營主業超過十五年,或者上市超過十年的公司(抽新股幾天內賣出套現的案例不包括在內)。

2. 盡量挑選那些可親身接觸到其產品的公司,有使用過其產品經驗的更佳。

3. 善用互聯網搜尋目標公司的過往新聞,包括管理團隊,大股東,產品歷史等等信息(不要期望在公司的網頁上找到有用的線索,畢竟沒有騙子在自己額頭上刻著“騙子”兩個字)。

以上準則應可避開絕大多數陷阱,且普通投資者都可輕易做到。雖然有時候會因此錯失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市場有的是機會,不必覺得可惜。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驚人的對比

招商銀行當年每股派息0.12元的時候股價升至最高46元,現在每股派息0.63元而股價卻低至11元,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到底投資者們在害怕什麼呢?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交易筆記之二:招行(A股),萬科

增持招商均價@11,萬科均價@7。理由:平到不好意思不買。

對通脹與投資關係的一點看法

不少人認為投資的目的是對抗通脹。記得數年前有個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員向我兜售基金,他說由於美國大印鈔票,日後通脹必然嚴重,因此現在做投資是非常必要的。我問他說,假如不存在通脹,而目前有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我是不是應該投資?再假如存在通脹,但我找不到任何一個好的投資機會,我應不應該投資?他回答不出來,顯然他知道答案,只是如果說出答案就等於自打嘴巴。是的,投資與否與通脹無關,只與是否有值得投資的機會有關。

這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直接影響投資決定以及結果。有人知道通脹將至,掐指一算如果不投資那麼未來5年內資產縮水20%,那個人也知道投資黃金可以抗通脹,於是開始投資黃金,只不過那個人完全沒有投資黃金的經驗,到頭來在3年內資產就縮水70%。這種令人不快的例子不在少數。問題的關鍵不是對抗通脹,也不是投資於哪一類資產,而是投資者是否能投資於那些自己有能力掌握的投資機會上。

我說這個問題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還體現在其對投資者的潛意識影響上。如果某人潛意識裡就是要靠投資股票來對抗通脹,那麼當這個人在審視一家公司時便難以客觀,各種與通脹掛鉤的信息會使這個人產生偏見,偏見往往使人對風險視而不見。舉例來說,帶著“很想買股票”這種偏見的投資者會在審視一家公司時盡量在其招股書或者年報裡尋找好消息,而非壞消息,這種偏見可輕易將好消息放大而將壞消息縮小,最終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所以,投資者必須清楚投資行為的根本原因,這樣有助於更客觀地審視任何一個投資項目。

這個觀點還可以應用在考察公司管理層的質量上,只要看看年報,就會發現不少公司的管理層是這樣的:今天房地產好做就做房地產,明天農業好做就做農業,後天環保好做就做環保。。。這類管理層從短期來看可能是醒目仔,從長期結果來看卻是非常糟糕的,失敗率至少達到九成。我還從來沒聽說過有哪個急功近利的人最終能取得成功。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對未來戰爭的一點看法

如果今天不打仗,那麼明天打仗的可能性就比今天低,如果明天不打仗,那麼後天打仗的可能性就比明天更低。以上是我對未來戰爭可能性的一點看法,全球化趨勢正是這個看法的依據。

過去一個世紀各國之間不斷增加的貿易活動,以及後來互聯網的出現和快速發展,這些變化使得各大經濟體之間的依賴度日益提高,各國在生產分工上更加細分化。這個進化過程很像企業的進化過程,剛開始是個體企業,沒有部門分工,老闆一個人要做許多工作,後來是小型企業,有了部門分工,但是分工還不夠仔細,最後形成大型企業,部門數量大幅增加,分工分得很徹底,任何一個部門的缺席都可能導致一個項目延誤甚至失敗。未來,任何一個國家在全球生產任務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變化的可能,但是分工這個過程不會發生逆轉。

全球化的結果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個局面很像赤壁之戰中用鐵鍊串連在一起的戰船,如果其中有兩艘船的船員發生衝突,其餘船上面的人都會跑過來勸架,因為如果打起來,其中一兩艘船沉下去,必然連累拴在一起的其它大小船隻。

綜上所述,未來即使發生某些大國之間的擦槍走火事件,戰爭也不會發生。小國之間的小型戰爭有可能發生,不過沒太大影響就是了。因此,未來假如有發生擦槍走火事件導致資產價格暴跌,都將是絕佳的投資機會。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一個運用逆向思維的例子

有一次心血來潮,想用逆向思維來找出本地賺錢最輕鬆的上市公司。正如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逆向思維的文章時提過的,逆向思維的最大好處是能夠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識或常識來快速找到某些問題的答案。

如果運用正向思維,大概就是仔細審閱每家公司的年報,並且還要對各行各業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有可能找到答案,更要命的是,這樣要花很多很多時間。

如果運用逆向思維,那麼我很快從我的大腦裡找到以下常識:

1. 老闆通常比打工者更關心公司的未來,經常遇到各種大小問題要思考解決方案,因此精神上的壓力很大。

2. 長期精神壓力大容易導致健康出現問題,進而縮短壽命。

3. 目前壽命最長的老闆是 - 六叔。

不用幾秒我已經很有把握哪一家公司賺錢最輕鬆,我去看這家公司的所有年報,果然如此。這裡的逆向思維不等同於數學裡的反證法,沒有嚴謹的推論架構,但在很多時候,它確實大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尤其在解決那些只需要近似答案,不需要精確答案的問題的時候,而投資分析過程中恰恰有九成以上的問題不需要精確答案。

由於進入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人更習慣於跟精確的數字打交道,養成事事都要追求“精確”的習慣性思維,這種趨勢正好為我這種不求甚解的人帶來好處。

如果投資者肯花點時間研究一下思考方法,而不是終日忙於看圖,炒消息,論宏觀經濟,那麼說不定投資水平會很快有所提高。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對賭業股的一點看法

曾經有熟悉我選股思路的朋友問我為何從不投資賭業股,因為在他看來賭業股之中確實有不少符合我的要求。我解釋是因為我知道人的心理有天生缺陷,認知也有缺陷,缺陷大小因人而異,但絕對沒有完美無缺陷的人。賭場正是靠充分利用這些心理上和認知上的缺陷來賺賭客的錢,甚至把一些心理上或者認知上缺陷較大的賭客逼上絕路,我認為這屬於不道德行為,即使把賭博合法化亦改變不了其不道德的本質。因此,無論如何我都不願意投資於任何賭業股。這是個人的原則,當然為了這個原則我的確少賺了不少。

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交易筆記之一:昆明機床(300)

買入原因:
1. 行業最困難時候已過,貨源已基本歸邊。
2. 公司歷史悠久,擁有相當程度的技術積累以及生產經營經驗, 一旦走出低潮期業績將出現較大反彈。

平均買入價@1.95,暫定三年目標價@8.50

對傳統百貨和超市的未來的一點看法

近來看到不少文章、報導都在討論傳統百貨和超市當前所遇到的危機,以及它們的一些改革方向,包括轉型,收購合併,改善購物環境,改變店鋪組合,加入線上模式(即電商模式)等等。我好奇的問題是:百貨公司和超市的未來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如果從消費者角度來思考,是有清楚的答案的。要考慮的問題有:

1.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否希望能夠在一個地方輕鬆買到所有想買的東西?答案是肯定的。

2.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否希望能夠以最合理的價錢輕鬆買到所有想買的東西?答案是肯定的。

3. 傳統百貨公司與傳統超市是否能做到1和2?答案是否定的。

4. 電商是否能做到1和2?答案是肯定的。

5.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希望在一個或兩個網站裡就能完成所有購物的,還是希望在五個或十個網站裡分別完成購物?答案是前者。

以上5點的結論就是全體或者絕大多數傳統百貨公司與超市將在未來消失,絕大多數的電商也將消失,最終剩下一家電商,但是且慢,考慮到防止壟斷的法律的存在,應該會有兩家電商,再考慮到語言的不同(如中文,英文,日文),因此每一種主要語言區域應該有兩家電商。

從以上觀點來看,目前每一家傳統百貨公司與超市所做的改革都無法起到逆轉性的作用,充其量就是拖延一點時間。我認為比較明智的做法有兩個,一個是與目前佔明顯優勢的電商開展業務上的合作,另一個是直接投資於目前佔明顯優勢的電商並成為其股東之一。

任何商業上的策略與改革都必須以消費者(或者公司客戶)的實際利益為依歸,否則必將失敗。這也應了一句我個人非常喜歡的話“無法持續的事必將結束”。這句話看起來就是一句廢話,卻是一句提醒人們看得更遠的真理。

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

往難處想,往易處行

小偷懂得先挑容易的目標下手,做投資決定也應該如此。同一個投資機會,其判斷的難度對於不同投資者來說卻可以是天差地別。當一個投資機會出現在眼前,如果感覺自己難以判斷,那麼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看好它,你都應該清醒地拒絕這個機會。市場永遠不缺乏機會,只要抓住那少數幾個真正屬於你的機會就會有很不錯的回報,不用急於一時。小偷在這方面做得比許多投資者都好並非小偷們的悟性比投資者高,其原因在於小偷非常明白自己只要被捉住一次就有非常嚴重的後果。投資者則認為可以通過控制投資量,設定止蝕位或者使用衍生工具對沖來減少損失,因此在潛意識中感覺就算輸一次兩次也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也因此投資者很難做到如小偷那樣謹慎。

即使理解以上原因,實際操作的難度依然很大(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直到逐漸變成一種習慣為止。在這裡我大概介紹一下自己平時的做法,僅供參考。以投資股票為例,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提前獲得投資情報,所以我不會使用媒體最新公佈的投資情報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其他投資者更能預測宏觀經濟的變化,所以我不會靠預測宏觀經濟來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更能理解財報的各種數字,所以我不會依靠財報的數字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更有能力發現財報中的水分,所以我選擇那些自己能了解產品或業務的公司,放棄那些我無法理解其業務的公司,不管它們的財報是否看起來非常漂亮。經過這些過濾,我能選擇的就是那些能夠理解其業務的公司,然後等待其財報數字失效的時候進行投資。財報數字失效的意思就是說,當公司遇到某些嚴重挫折,財報裡的數字跟以前正常的時候無法對比的時候,通常在這種時候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對公司的未來產生非常嚴重的偏見,正是這種集體性的嚴重偏見有可能帶給我少數幾個珍貴的投資機會。在99%的時間裡,都有99%的投資者有能力比我更客觀的看待任何一家公司的未來,所以在99%的時間裡,我都在發呆。

這些僅是我個人的投資習慣,每個人投資習慣不同,有些投資者善於捕捉各種機會,有些投資者甚至善於製造機會,本人非常欣賞這些投資者的能耐,但也僅限於欣賞,無從模仿。

“往難處想,往易處行”,前者為因,後者為果,做好前者,後者也就水到渠成。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競爭性毀滅 - 經營再保險公司的邏輯

在過去100年中,無數上市公司走到了它們生命的盡頭,包括許多大型藍籌。要知道這一點不難,拿100年以前美國股票指數成份股的名單,再看看今天還能找到多少家就清楚了。毀滅所有企業的元兇就是商業競爭。或許有人認為還有其它不同原因,例如財務醜聞,失敗的合併收購等等,但是只要想深一層就會發現,其根本原因也同樣是商業競爭。競爭在使人類不斷進步的同時也毀滅了無數投資者的財富。所以消費者喜愛競爭,投資者厭惡競爭。

再保險公司與普通保險公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再保險公司的客戶是普通保險公司而不是普通消費者,普通保險公司收取普通消費者支付的保費,把其中一部分當成自己的保費交給再保險公司,當發生大災大難時,如果普通保險公司無法獨立支付巨額賠償金,那麼再保險公司就要代替普通保險公司支付剩餘的賠償金。我們非常清楚所謂的大災大難是完全不可預測的,所能造成的最大損失也是沒有上限的,這看起來風險非常大。我們也知道,股神畢菲特對待投資風險的態度一向非常謹慎,然而他卻投資於再保險業,而且還是全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這看起來好像不太符合邏輯。

我認為這個投資決定其實非常符合邏輯。為什麼?因為再保險業務需要的資金量非常巨大,也因此再保險公司的數量遠遠不及普通保險公司的數量。換句話說,再保險公司面對的競爭比普通保險公司面對的競爭要小得多。本文開頭已經說過商業競爭正是毀滅企業的元兇,畢菲特的做法正好從根本上避開了這個元兇。從這裡可以看出,競爭性毀滅的威力還要更甚於完全無法預測的大災大難的威力。這一點倒也不難證明,從歷史中就能找到證據,過去100年中,被大災大難消滅的企業數量遠遠不及被商業競爭毀滅的企業數量。當然,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再保險公司所面對的大災大難風險至少有一部分已經被平時所收取的保費抵消,而普通保險公司所面對的商業競爭風險卻無法用其收取的保費來抵消。顯然如果一家普通保險公司把保費提高至明顯超越同業水平,其客戶自然會跑去別家,這樣這家保險公司也就做不成生意了。

普通投資者一般沒什麼機會投資於再保險公司,但是從以上分析中,應該可以獲得寶貴的投資邏輯。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秘密武器 - 逆向思維

思考行為包含三大元素:信息,思考方法以及思考框架。

例如,思考蘋果為何從樹上往地面掉落的問題,這句話本身就是信息,當一個物理學者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會運用物理學知識,如萬有引力定理,萬有引力定理就是所謂的思考框架,很顯然,如果一個植物學者來思考這個問題,他的思考框架可能是植物學裡的某些專門知識理論。最後輪到思考方法登場,思考方法很簡單,只有兩種: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對於物理學者來說,正向思維是思考蘋果為什麼往下掉,逆向思維是蘋果假設蘋果往上飛成立,那麼結果是否與現有理論相矛盾,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從以上論述看出,一個人如果掌握越多思考框架,即這個人掌握越多不同學科知識,那麼這個人就能從越多的角度來思考一個既定的問題,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是更快速的看清問題的本質,然後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裡主要是要說說思考方法,思考方法,儘管只有兩種,但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習慣於使用一種,即正向思維。其實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互補而非並列,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逆向思維比正向思維更有效率地利用思考者本身已經擁有的知識來解答問題,當面對棘手的問題時,逆向思維更能派上用場。以下是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在加油站留意到一張禁止使用手機的圖示,平時也有看到,但那一次突然在想:如果使用手機會如何呢?會不會引起爆炸呢?由於我的大腦裡沒有關於這一類學科的知識,因此正向思維不可能獲得答案。我使用逆向思維:如果發生爆炸,結果會怎麼樣呢?我的大腦裡有一些不起眼的常識,例如我知道很多加油站的旁邊有不少住宅或者人口稠密的寫字樓,我知道加油站裡有很多汽油,我可以想像如果發生爆炸的威力有多大,我可以肯定會造成很大生命財產損失,我也知道加油站有買保險,我還知道保險公司精明得很,不會接危險性太大的保險項目。不到3秒,我就可以確定正常情況下使用手機不會引起爆炸,因為如果後果這麼嚴重,加油站絕對不會僅貼個小小告示就算數。我不用去查有關資料來確認我的答案,我有100%的信心我的判斷沒有錯。這就是逆向思維的力量。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在飛機上使用電子產品會不會令飛機失事呢?讀者應該知道怎麼去想了吧?

在投資分析過程中,逆向思維簡直就是最強大的秘密武器。思考投資相關問題時,很多時候會遇到知識的缺口,這種時候不得不使用逆向思維來解決問題。事實上,按照個人經驗,投資者最好只使用逆向思維,而不使用正向思維,因為我說過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正向思維,所以任何正向思維在投資分析中完全喪失其競爭優勢,也就是說,即使用正向思維能找到答案,該答案也不會對投資者帶來任何好處。

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做個留念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2455

以上鏈接的某論壇留言我已通讀一遍,這裡說說我的看法:

1. 似乎留言都是在罵我或者懷疑我,看不到有直接討論或者反駁我的任何言論或觀點的留言。這一點讓我感到非常好奇,他們正是通過我的言論認識我,而並非直接認識我本人,既然如此,怎麼會在不評論不反駁我言論觀點的情況下直接罵我懷疑我呢?難道只是為了罵人而罵人?

2. 投資這個課題既廣博且精深,本人再如何用功努力亦不可能全盤掌握,若盡我一生之力最終能掌握1%已然是欣慰無比。既然如此,我的任何言論觀點絕對有出現錯漏的地方,我非常歡迎任何人隨時指正。

3. 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犯過無數錯誤,雖然我盡力改正某些錯誤,但我可以肯定未來還會犯無數錯誤,當然我明白犯錯乃是人之常情,無需為此而裹步不前。

4. 我發現有網友要看我的交易記錄,似乎只有交易記錄才能說明我那些言論觀點的正確性。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即使撇除隱私方面的原因。大家也許記得不久之前歐洲科學家終於證實了上帝粒子的存在這件轟動世界的大事,我很想知道那些要靠我的交易記錄證明我言論觀點的人到現在為止是否相信上帝粒子的存在。如果相信,請問你們是否親眼見過上帝粒子呢?事實上,如果科學家們在沒有親眼看見上帝粒子之前就完全不相信關於上帝粒子的理論,那麼請問他們怎麼可能花這麼多資源去做這個實驗來驗證呢?我相信價值投資理論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世界上有許多靠價值投資賺大錢的投資大師存在,而是在於我認為其理論邏輯是正確的,換句話說,假如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個人靠價值投資法則賺過大錢,我仍然堅信價值投資理論的正確性。

5. 隨便罵人懷疑人的網友們何不直接反駁我言論觀點裡可能存在的錯漏呢?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如果只會隨便罵人,除了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其實是損人不利己的,這又何必呢?

6. 開此博的目的是在分享個人心得觀點的同時獲得不同聲音的反駁與指正,也就是說,我不希望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相反,我希望有人來告訴我我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如此我才可能進步。本人喜歡各種辯論,因為我明白唯有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獲得更好的理論。

7. 我不想亦無需向任何人證明什麼,包括我的投資成績,其實我有點後悔當初口太快說出一些過往的成績,因為以倍數獲利的投資成績很可能招來一些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人,這絕對不是我想招惹的人群。就這樣吧,有些事情太年輕閱歷太少的網友可能看不懂,慢慢來吧。

8. 看完以上文字仍想罵我或者無故打擊我的網友們可以省下口氣,因為當今世上能用言語打擊我的人寥寥可數,只有我極度崇拜尊敬的人對我才有打擊作用,當然值得我極度崇拜尊敬的人其實並不少,只是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離世了。

風險管理?

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歸根結底只有兩類:風險,收益。有人說投資除了風險就是收益,我個人非常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我確實想不出還有其它的。

收益概念比較好懂,幾乎沒有人不能解釋。唯獨風險概念比較隱晦,不同投資者對風險概念的理解不一而同。我見過不少投資者認為設定止蝕位或者控制每次投資的量就控制了風險,其實不然。假如這樣就控制了風險,那句“一贏二平七輸”的話也就應該被推翻了。很多大型投資機構,如投資銀行,直到今天還認為資產價格的波動幅度等同於風險,這樣定義風險的結果自然就是認真設定止蝕位以及控制每次投資的量。我本人認同另一種關於風險的定義,即風險就是所有未知因素的總和,未知因素越多表示風險越大,換句話說,想要降低風險就應該減少未知因素,或者說,盡量知道得更多。

這裡我將使用一個賭博的例子來解釋為什麼止蝕或者控制每次下注量無法有效控制風險。我們知道“久賭必輸”這個事實,也許未必對所有人都如此,但對於絕多數人來說這就是事實。這是為什麼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賭場中,賭客的競爭地位低於賭場的競爭地位,因為賭場經過精心設計,使遊戲規則對賭場有利而對賭客無利。如果我們把“止蝕”或者“控制每筆投資量”這個概念應用在賭場中,就相當於一個相當有紀律的賭客,限制自己每天最多輸 - 比如說10000元就停止賭博,明天再來。我們很輕易就能想到,這位賭客如果持續這樣賭下去,最終依然會輸清光,唯一不同的是也許可以在賭場玩多些時日,僅此而已。因為無論賭客是否限制自己的每次下注量,都無法改變自身相對於賭場的競爭力,不改變競爭力也就改變不了競爭地位,賭場競爭地位依然高於賭客競爭地位,所以結果不會發生逆轉性改變。

在一切投資活動中,其實就是同一個道理,止蝕以及控制投資量可以使投資者有機會存活得更久,但並沒有改變最終結果。要改變最終結果,只能通過減少未知因素來降低實際風險。

以上分析相信很多人非常容易就能看得明白,甚至在沒有看本文之前已經有所了解,但有些事情光是明白了解還不足夠,需要的是感悟,感悟通常來自於自身的實踐。我看過許多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依然經常受不住市場的誘惑,投資於自己完全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的資產中,然後用“買少少”的方法來試圖降低風險。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一次內幕消息的經歷

有位朋友平時總喜歡靠四處打聽小道消息來炒股,雖然有時也會讓我幫忙分析一下公司基本面,以確保“雙重保險”。有一天這位朋友跑到我面前,雙眼發光,神秘兮兮地告訴我說有可靠內幕消息。然後盡量把聲線壓低,告訴我內幕消息的內容。內容就是有另外一位朋友在某上市公司當秘書,這大半年來他們公司一直在競標一個很大的項目,這個項目是與一家美國非常出名的上市公司合作推出某個產品,由於當時經濟環境欠佳,他們公司日子不好過,股價已經沉寂了一段時間,公司管理層很緊張這個項目,公司上下幾乎都寄希望於這個項目。那天美國公司派代表來跟公司管理層開會,那位當秘書的朋友雖然無法得知開會的內容,卻能保證在會後猜到會議的結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看看開完會走出來的人的表情就可以了。嚴格來說這也不算內幕消息,因為該秘書從頭到尾並無聽到或看到會議內容,只是用自己的方法來判斷會議結果而已,不算犯規。

聽完朋友的陳述,我回答說:“不用告訴我結果,我不感興趣。”朋友覺得我的反應很讓人意外,雖然知道我平時也不愛靠打聽消息炒股,但這次是送上門來的消息,而且是自己朋友的消息,可靠度非常高。朋友以為我低估股價的潛在升幅,補充說一旦消息公開,股價至少升1倍,而且是今天以內的事。我解釋說不是我不想賺錢,更不是懷疑你的消息,只是我的原則是只抓住自己能清楚了解的機會,對這個原則的堅持是為了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而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是為了賺一輩子的錢,今天如果為了賺錢而放棄原則,也就等於跟好的投資習慣說再見,是得不償失的。朋友聽完解釋之後表示理解,不過第二天還是特意打個電話告訴我後來股價漲了3倍。我聽完之後竟無一絲後悔,這種瞬間的內心反應騙不了自己,我很開心我有了秒殺巨大誘惑的能力,這絕對比一天之內身家翻三倍更加值得慶祝。因為我十分清楚投資界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甚至投資界以外的世界也充滿無數誘惑,誘惑是所有人的最大敵人,無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與這個敵人抗衡,如今我卻輕鬆戰勝了這個最大的敵人,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高興與自豪的嗎?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總結更加簡潔有力,四個字:人"定"勝天。人唯有保持淡定,不受誘惑影響,才有可能獲得最終的勝利。淡定不是自來物,淡定來自於長遠而明確的目標,長遠而明確的目標同樣不是自來物,長遠的目標建基於對世界上多種事物的客觀認知。

2013年12月2日星期一

日久見人心?

日久一定見人心嗎?恐怕未必。
日短就不可見人心嗎?同樣恐怕未必。

雖然不知道誰發明這句話,但可以想象發明者習慣性地認為日子一長就肯定會發生某些事,而這些事對人心起考驗作用,因此才有日久見人心這一說,也就是說,考驗人心的其實是事件而非日子長短。

這個看似與投資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是否可應用於投資上呢?請讀者自行思考。

投資,可以靠獨立思考走出自己的路,亦可以靠道聽途說一輩子被人牽著鼻子走,可以充滿信心地賺大錢,亦可以戰戰兢兢地小注怡情賺點買菜錢,讀者可自行選擇。

!?

以下是一道簡單數學題,為了獲得最好的效果,要求讀者看完題目之後先不要計算,想像一下答案大概是多少,然後再實際計算,對比一下原先想像的結果與實際結果有何不同。

有個小孩問他母親要零用錢,母親於是給出兩個方案讓小孩選(每個月按30天計算)

方案一:第一天給小孩0.01元,之後每天給昨天的兩倍,直到月底結束。

方案二:從第一天開始每天給1000元(千元),直到月底結束。

小孩應該選哪個零用錢方案?

這道簡單數學問題對投資有何啟發?

財報(已更新)

事先聲明:有自信自己能夠抓住所有大小升跌浪的投資者請忽略此文章。

發現有網友誤解我對財報的看法,在此重新說明,希望消除誤解。首先本人認為投資股票的目的是投資於該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因此自然必須關心公司未來業績表現。上市公司定期發布財報,是大多數投資者了解公司業績表現的主要窗口,所以投資者仔細閱讀財報是合情合理的事。

投資者仔細閱讀每年財報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是投資者完全依賴財報來做投資決定卻不是合情合理的事。這裡面有許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財報只反映公司過去的經營情況,而股票價格則更多是反映未來公司的經營情況,假如投資者完全依賴於公司過去的業績來做投資決定,尤其是比較長期的投資決定,那麼無異於看著倒車鏡來開車,如果前面道路又直又平坦,也沒有障礙物,沒有其它車輛,行人,那麼看著倒車鏡來開車倒也沒什麼危險,否則的話,就很可能遇到危險。

各類公司根據其市場地位,綜合競爭力,經營環境的穩定程度來決定其過去業績對未來業績的啟示程度。舉例來說,一家競爭優勢強大的公司處於某個僅存在有限競爭的行業裡,這種公司看過往業績就能較準確預知其未來數年的業績,相比之下,一家平庸的公司處於某個過度競爭的行業中,無論它過往的業績是好還是壞,都難以據此推算其未來數年的業績表現。

根據以上分析,本人從不完全依賴財報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假如公司平庸,競爭力弱,業績不穩,那麼依賴財報做投資決定等同於自踩陷阱,假如公司優秀,競爭力強,業績平穩或穩步向上,這類公司通常早已被許多擁有專業投資知識的各大投資機構相中,時刻跟踪,除非我能在看財報的能力上比他們更勝一籌或者更早看到財報,否則即使我通讀財報也做不出比他們更佳的投資決定。這個道理與遍地大學生時,大學生再也沒有就業優勢的道理是一模一樣的。本人通常使用財報來研究公司管理層的基本素質,我相信投資機構的分析師比較注重財報中的數字而非文字,因此如果我能在文字中獲得一些重要的弦外之音,那麼我就很可能獲得超過那些專業分析師的競爭優勢。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李超人的原則

近日偶然看到李超人講他一生的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細細品味之下發覺與我之前提及的“大巧不工”似有些交集。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剛開始時總是潛意識裡希望“最低價買,最高價賣”,雖然理性來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潛意識總會在關鍵時刻拖住理性的後腿,最終影響實際投資操作。

“最低買,最高賣”其實就是希望“賺取最後一個銅板”的一種典型表現。我受到這個潛意識影響而犯過許多次錯誤。我原本以為價值投資只是一味通過計算財報上的數字來預測未來業績表現,這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想法,並且顯而易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即使後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對,我還是想不出一個解決的辦法。當然笨辦法還是有一些的,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強迫自己分段買入(或者賣出),這雖然不是解決方法,但可稍微緩解一下犯錯的嚴重程度。就這樣一邊用笨辦法暫時緩解,一邊努力需求真正的解決方案。當然最後還是從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大巧不工”四個字啟發了靈感,明白所謂的估值並非僅用已經存在的數字加減乘除得出另一堆數字,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投資對象的特點(包括生意模式,競爭力強弱,競爭力來源,公司文化,公司所在環境特點以及公司與其環境之間可能產生的一系列互動),知道這些之後自然明白這些只能弄清楚大概而非精確用數字表述,既然無法精確那麼估值也必然無法精確,既然估值無法精確,又何必在意股價是在3.6, 3.9,還是4.1買入(或賣出)呢?

所以按我的理解,“不賺到盡”原則放在投資領域其實就是“重視大的方向,輕視小的差價”,實際操作中,我一般會在認為價格接近貨源歸邊時買入(有些股票能夠較清晰估值有些不能,能清晰估值的當然採用估值,否則才使用貨源歸邊來判斷),並在判斷價格很難在未來5年以內翻一倍的情況下賣出(當然前提條件是有候補投資目標)。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大巧不工的“兄弟”

對於決心進入價值投資大門的人來說,實在應該好好認識三個成語:大巧不工,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因為它們代表價值投資的最高境界。本博以大巧不工命名,是因為它是三者中難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我做得最不到位的,雖然我已經很努力想要做到位,無奈天資愚鈍,結果不盡如人意,只能繼續努力,並期望最終能完全運用自如。

大巧不工,一旦熟練掌握,可完全脫離恐懼與興奮感,心如止水,即所謂的平常心,在極短時間內客觀且具遠見的作出重大投資決策,不再為那“不知道股價見底了沒有”,“公司會不會倒閉”等無聊的問題感到煩擾。這種境界可以部分來自於天生的性格,後天養成難度比較大,但並非不可能,長時間的學習思考,豐富的閱歷,強烈的道德感,選擇正確的人作為榜樣,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象無形,一旦熟練掌握,可清楚洞悉大範圍內各種厲害關係之間即將發生的強烈互動,也能嗅到悄悄臨近的各種潮流,並評估其影響力。這種境界來自於對人性的領悟,對心理學的認知,對歷史,地理甚至政治的理解。

大音希聲,一旦熟練掌握,可敏銳察覺即將爆發的潛在危機。這種境界來自於對周圍極平凡事物的細心觀察,記憶以及對比。雖然要每次做到也不簡單,但相比之下做到的人數還是比前兩者要多。

這些,就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坊間關於價值投資的書多如天上繁星,但我可保證絕對沒有一本寫出類似以上的總結。

兩類必須小心的股票

有兩類股票是必須小心提防的,它們分別是礦業股和稅收優惠股。

先說礦業股,礦業股的資產評估通常是基於地質學家對公司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總量及質量的報告得出,在一些法制欠佳,貪污遍地的國家,地質學家的報告非常可能有不少水分。退一步來說,即使地質學家盡職報告,如今的科技仍未達到完美探測的階段,因此資產質量的評估並不可靠。礦產是礦業公司最大的資產,如有閃失,事情可大可小,建議普通投資者寧可錯過也要避開礦業股。

再來是稅收優惠股,如果真是高科技且入門門檻比較高的行業,那倒無所謂。如果是入門門檻很低的行業,階段性的稅收優惠政策肯定引來惡性競爭,最後結果就是產能過剩。通常一年的興盛將伴隨著長達三年痛苦。這類股也是寧可錯過也要避開。

投資最基本最難的要求 - 勇於說“不”

股市中能長期賺大錢的投資者很少,不足萬分之一,這是事實,不過為了方便起見,我假設人數剛好有萬分之一。人數比例這麼低,但實際上每個交易日都有無數宗交易,並且這無數宗交易裡面包含著絕大多數個股。

萬分之一可以拆分為百分之一乘以百分之一,因此大致上可以這麼認為:即平均而言,在所有交易日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交易日是最佳買賣時機,在所有被交易的股票中,只有百分之一的股票最值得投資。這不是什麼秘密,許多人知道,不過每天依然有那麼多人進行那麼多筆不同股票的交易。為什麼?因為太多人經不起誘惑,不懂得說“不”。

從統計學角度來看,一個永遠說“不”的人最後的成績比一個經常交易的人要好很多,因為前者是零收益,後者是負收益。從現實來看,這個結果也是如此。

投資最基本也最難的技能就是抵制“誘惑”,抵制誘惑不等於對所有一切交易機會說不,而是對那些自己沒有充分把握的機會說不。所謂的“充分把握”沒有標準,因為各人客觀程度不盡相同。人天生是主觀的動物,要變得更加客觀,免不了後天的學習與實踐。

這些年來,據我自己的觀察,越不夠客觀的人越抵制不住“誘惑”,越抵制不住誘惑的人就越容易失去真正的機會。這種人對自己的投資向來沒多少自信,經常進行買賣,賺點小錢就跑了,最後所有好處都給了經紀。

大巧不工 - 最強的投資神器

從大學出來以後就對投資這個領域感興趣,最讓我感興趣的並非獲得收益時的刺激感,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輕輕鬆鬆就賺取大量回報,有些人每天忙於交易,最後卻無甚收穫。

和其他人一樣,我也花了一段時間來研究所謂的技術分析,不可否認正確的技術分析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很快我發現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我們基本上是在使用前人設計的技術指標,有時用一個指標,有時綜合運用多個指標,但無論如何,這些指標一來是別人開發出來的,二來是很多其他人都在使用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際作用並不顯著。簡單而言,用一個反問句就可以概括 - “如果大家都在贏錢,那麼誰在輸錢?” 技術分析只在兩種情況下有可能順利賺大錢,第一種情況是使用自己開發的技術指標,並且永遠不公開該技術指標,第二種情況是當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都由於某種特殊原因而放棄使用技術分析的那一段真空時間。通過模擬帳號試驗,結果似乎沒有錯,以下有附圖,我用外匯及黃金交易做實驗,在為期數月的時間裡,模擬交易幾種不同貨幣以及黃金,最終全部是正收益。


以股票來說,不少人都會依賴公司財報提供的信息來做出投資決定,這看起來似乎沒有錯,但只要使用數學的反證法就可以推翻這個結論。證明過程如下:
首先假設該結論成立(即依賴公司財報的信息能夠做出正確投資決定),那麼所有會計師都應該是投資高手,但我們知道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因此假設不成立,即依賴公司財報的信息無法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傳統技術分析還是財報分析都無法使長期投資獲得超額回報。一般來說,到此為止我應該要死心了,要麼放棄投資,要麼以純粹投機或者賭博的心態來進行投資活動。可是,我並不死心。因為我無意中看到“大巧不工”這四個字,得到了啟發。要做到這四個字,就必須把各種知識,經驗,適當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稱為“智慧”的東西,有了智慧的幫忙,很多複雜的問題都能找到最接近正確的解決方案。從此開始,我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當然我不可能去讀所有的書,只讀那些看起來比較感興趣並且看得懂的書,只抱著對世界多一分認識的好奇心來讀書,而非抱著如何才能在投資活動中賺大錢的心態來讀書。結果發現這個方法確實湊效,隨著知識的累積,眼界也隨之拓寬,同樣一個問題以前最多只能從一個角度來審視,現在可以從多角度來審視,看的角度越多,對事情的本質的理解也就越全面,處理方法自然也就更多更好了。現在做投資,已經不需要通讀所有財報,更不需要理會宏觀經濟,只要看很少的資訊就已經足夠做投資決策,當然,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沒有錯。